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新时代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法学人才培养模式的

来源:哈尔滨学院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5-20 09:5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作者机构】哈尔滨学院【分 类 号】G642;|D90-4【分类导航】文化、科学、教育、体育->教育->高等教育->教学理论、教学法【关 键 词】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 新文科 法学 人才培养【基 金
【作者机构】哈尔滨学院 【分 类 号】G642;|D90-4 【分类导航】文化、科学、教育、体育->教育->高等教育->教学理论、教学法 【关 键 词】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 新文科 法学 人才培养 【基 金】2017年度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SJGY20170244 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重点项目,项目编号:GJB1319074 哈尔滨学院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课程建设项目:婚姻家庭法 【摘 要】新时代法学专业人才培养应主动适应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战略需求,体现服务地方、校企合作、产业融合等应用型本科高校突出特点,遵循立德树人、"四个突出"及"本色+特色"等新要求,从创建特色课程体系、实现教师和学生角色转型、建立科学多元的评价体系、打造双导师制教学团队等方面全面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传媒生态变革中传媒教育的逻辑转向[J].传媒,2020,第7期 新一轮传媒生态重构产生的传媒人才需求,亟需挣脱传统传媒教育观念中的工具理性路径依赖。本文针对当下的传媒教育进行深入反思,以波斯曼的媒介教育系列论述为主要参考依据,结合构成媒介环境概念化框架的符号环境、感知环境和社会环境,分析深嵌其中的传媒教育逻辑正在发生的三个转向:超越传播技术逻辑、聚焦后喻文化逻辑与回归人文素养逻辑,重点阐释以重塑价值理性和深化人文关怀,回应发展"新文科"对传媒教育提出的新挑战。 跨界融合:新时代新文科人才培养的新进路[J].当代教育科学,2020,第2期 新文科建设强调学科交叉、文理相融,反映了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的新趋势。新时代、新形势、新技术条件下的新文科建设,需遵循共融互通、立德树人、融合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跨学科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跨思维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跨组织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高校应重视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加强师资建设,在课程设置与教学组织方面进行创新,培养契合新时代发展需求的新文科人才。 新文科专业建设的思考与实践:以北京语言大学为例*[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第2期 "新文科"建设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新理念,是创新文科人才培养机制、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战略举措,内涵丰富、意义重大。新文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专业建设是其中尤为重要的方面。本文从分析新文科建设的必要性入手,阐述在此背景下高校新文科专业建设应遵循的主要原则及应注意处理好的几种关系。此外,结合北京语言大学近年来在新文科专业建设方面的初步探索,从传统专业转型"复合化"、新设专业建设"特色化"、培养方案设计"立体化"、课堂教学"智能化"4个方面进行梳理与介绍。 新文科建设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向*[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第2期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质量革命"的重要一环,新文科建设根植于知识生产模式转变、世界范围内的产业革命、我国新时期面临的发展难题以及高等教育自身发展新趋势的时代背景中。在建设目标上,新文科建设强调从被动适应走向主动引领;在学科管理上,强调由学科专业目录导向转向现实需求导向;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由专业培养走向多学科、模块化、产学研一体化培养;在涉及领域上,包括传统文科的转型升级、国家战略发展、新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社会进步与人民需求发展所产生的新兴文科4个方面。在实践中,新文科建设需要在凝聚共识的基础上,重拾人文社会学科的现实关怀与批判精神,创新多主体联动的动态专业设置与调整机制,分层次、分类别地深入推进一流文科专业建设,并建立价值多元、方法灵活的文科评价制度。 新文科:本质、内涵和建设思路[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第1期 新文科的建设理念不能仅仅重提跨学科交叉或文理科交叉的旧话,而应该放在中国高等教育的内在要求来进行理解。新文科建设首先要直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在知识生产上寻求知识的增量建设,而不是知识的存量重组;新文科要在世界的视野中,重新观察与分析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现代化进程,提炼出有效解释中国现代化的知识话语。其次,新文科应该重新思考与探索人的培养,在立德树人上彰显新文科建设的中国文化内涵与路径。 新文科建设的效用: 知识生产与教养培育[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第1期 新文科建设已经进入实施阶段。本文回顾了文科发展的脉络,讨论了知识实用性给其带来的冲击,指出新文科建设的效用不应该在工具主义层面,而在于知识生产与教养培育的有机结合,即通过多学科合作,对当下所处的全球化、技术化和个性化时代特征进行本体性的阐述;通过具身认知,帮助人们对置身其中的生活世界产生意义和价值的认同,从而追求社会繁荣与个人生活的美好。 新文科 ——一场文科教育的革命[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第1期 新文科的出现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议,带来了一场文科教育的革命。新文科作为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其自身是一个系统化的理念、标准与执行体系。新文科的产生是对既有文科教育的完善,符合内外需求,与"四新"学科建设相关;新文科建设有其新的内涵、新的增长方式和新的方法动因,在这场文科教育的变革中应该高度关注新文科建设的发展走向、学理基础、人才培养及质量保障,促进新文科建设的健康发展。 跨界融合理念下的新文科编辑人才培养[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0,第1期 新文科更强调专业基础的融通性,在人才培养方面体现跨界融合理念。新文科背景下编辑出版教育的跨界思维,主要表现为跨文化界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跨学科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跨技术界培养学生的"全媒"素质,跨组织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跨思维界培养学生的政治素质。寓思想道德教育于"课程思政",专业课导师与校外导师之间互补协作,构建文理交融的"全人"教育体系,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实践教学与工作过程相融合,构成了跨界融合理念下编辑人才培养的新进路。 学科融通下的史学一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第1期 在"新文科"政策的指导下,发挥综合性大学学科融合优势,大力培养史学一流人才。强调学科交叉,实现知识结构的多元化。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确立创新型、复合型、致用型人才的培养理念。具体实践中要突破学科壁垒,探索复合型课程体系、深化学分制改革、优化人才选拔机制、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以及强化实践教学,推动地方综合性大学历史学教学改革,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史学一流人才。 新文科背景下本科大学课程体系的新探索*——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J].海峡科学,2020,第1期 教育部把新文科建设纳入到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建设体系,为新时代全面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建设指明方向。建设新文科重在课程体系创新。课程观作为课程体系核心,决定本科大学课程体系建设的取向。采取以"课程敏感度"区分专业类课程,实现课程体系动态建设的链接;采取以"研究性分类"融合验证性实验与科研性实践,实现培养拔尖人才目标。

文章来源:《哈尔滨学院学报》 网址: http://www.hebxyxb.cn/qikandaodu/2020/0520/346.html



上一篇:汉语副词“方才”用法探析
下一篇:内容图式与同传中的预测——基于图式理论的实

哈尔滨学院学报投稿 | 哈尔滨学院学报编辑部| 哈尔滨学院学报版面费 | 哈尔滨学院学报论文发表 | 哈尔滨学院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哈尔滨学院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