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哈尔滨城市冰雪文化培育战略研究(5)

来源:哈尔滨学院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2-25 13:0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四、结语 冰雪文化是冰雪旅游业的精神内核,是开展冰雪旅游活动所依靠的基本要素与无形资源。未来冰雪旅游市场的竞争实际上是冰雪文化产业的竞争

四、结语

冰雪文化是冰雪旅游业的精神内核,是开展冰雪旅游活动所依靠的基本要素与无形资源。未来冰雪旅游市场的竞争实际上是冰雪文化产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综合软实力的竞争,只有在明确冰雪文化内涵的前提下,对冰雪文化的内涵进行系统梳理,并以此为基础在冰雪科技文化、冰雪物质文化、冰雪规范文化和冰雪精神文化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冰雪文化的培育力度,才能从根本上增强哈尔滨冰雪旅游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哈尔滨冰雪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在新一轮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 陶永纯.谈哈尔滨雪地足球蕴含的冰雪文化[J].冰雪运动,2003,(1):105.

[2] 杨杰. 以冰雪文化为支撑 建设世界冰雪旅游名城[N].中国旅游报,2008-1-2 (12).

[3] 蒋贤才. 寒冷地区道路交通安全特征及其管理措施分析[J].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7,(4):88.

[4] 郑永梅. 关于哈尔滨冰雪文化空间结构体系的研究[J].价值工程, 2011,(9):230.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消费逐渐成为热点。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了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战略构想,文化兴国将成为中国未来发展的战略选择。哈尔滨冰雪文化作为中国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背景下,进一步梳理和挖掘哈尔滨城市冰雪文化内涵,对哈尔滨城市冰雪文化进行系统培育不仅有利于夯实哈尔滨冰雪旅游发展的基础,突破哈尔滨冰雪旅游的发展瓶颈并寻找到发展的突破口,而且有利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进行精准定位,增加哈尔滨冰雪旅游的可识别性与竞争力,进而打造国内乃至国际范围的冰雪旅游强势名牌。一、冰雪文化的内涵文化是旅游业发展的灵魂,旅游业最终的取胜点在于其文化含量。从冰雪旅游在中国兴起直至今天,冰雪旅游都与文化紧密相关。近年来的冰雪旅游活动所融入的冰雪文化主题更为突出,与世界文化交流的态势也更为明显。旅游在发展初期经济性较为突出,文化性的凸现则发生在后续阶段。如果从冰雪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角度来考虑,还应进一步梳理和挖掘冰雪文化内涵,进而找到冰雪文化培育的突破口。第一,从冰雪文化的体系构成来看,冰雪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其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主要由冰雪科技文化、冰雪物质文化、冰雪规范文化和冰雪精神文化四个子系统组成[1]。冰雪科技文化系统由冰雪生态科技、冰雪器物科技、冰雪科技交流等内容组成,它是人们在冰雪环境中生活所积累的知识体系;冰雪物质文化系统由冰雪装备、冰雪建筑、冰雪交通、冰雪艺术、冰雪景观、冰雪服饰、冰雪饮食等内容组成;冰雪规范文化系统由冰雪文化布局和冰雪文化行为模式组成;冰雪精神文化主要由冰雪文学、冰雪信仰、冰雪娱乐、冰雪运动等内容组成。第二,从冰雪文化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来看,冰雪文化各子系统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关系。冰雪精神文化是冰雪物质文化和冰雪规范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冰雪物质文化和冰雪规范文化的发展在精神层面的升华;冰雪规范文化是冰雪科技文化、冰雪物质文化和冰雪精神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冰雪科技文化推动和支持冰雪物质文化的发展。二、哈尔滨城市冰雪文化培育的意义冰雪文化并不是单纯的娱乐活动,它是拥有丰富的内容和多种表现形式的社会现象,是承载着深厚遗存的历史传承,展现着冰雪区域人们质朴、开拓的文化品格和豪爽、健康、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是冰雪区域人们适应自然、利用自然、回归自然的一种智慧凝结。归根到底,冰雪文化是冰雪旅游不可或缺的内核,冰雪旅游本身也是一种冰雪文化活动,缺少了冰雪文化,自然谈不上冰雪旅游的健康发展。哈尔滨作为全国最早的冰雪旅游目的地,其中的首要原因是哈尔滨拥有冰雪文化的长期积淀。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当冰雪文化遭遇市场经济的冲击,昔日的冰雪龙头遭遇后起之秀时,哈尔滨这个历史悠久的冰雪圣地只有大打文化牌,只有用厚重、纯正、多元、时尚、独特的冰雪文化才能为自身的发展找到源源不断的动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冰雪文化的培育,把冰雪文化培育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使其成为贯穿哈尔滨冰雪事业发展始终的战略任务,只有这样,哈尔滨冰雪事业的健康发展才能有最根本的保障。(一)冰雪文化的培育是构建城市主题文化精神的前提城市主题文化精神是一个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锻造出来的城市品格、生存观念和价值取向,是城市气质和禀赋最集中的体现,是城市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2]。城市特色文化建设必须重视城市主题文化精神,它是城市特色文化建设的一种高度升华,同时也是城市市民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等多个方面的集中体现。城市主题文化精神在历史和现实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具有凝聚人心、统领行动、唤起斗志、催人奋进的促进作用,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内核。哈尔滨作为中国冰雪旅游名城,它的城市主题文化精神构建的首要内容就是哈尔滨冰雪文化精神的构建。哈尔滨冰雪文化精神是哈尔滨这座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在寒带地域特征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一种城市风格、发展理念和价值取向。冰雪文化精神会将哈尔滨市民对冰雪文化的一般认识提升到精神层面的高度,让冰雪文化精神融入城市市民的品格中,使之成为一种精神信仰和人格操守,最终实现冰雪文化精神的凝练和升华。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在此过程中一切构建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乃是冰雪文化的培育,没有了冰雪文化培育这个前提,城市主题文化精神的构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冰雪文化精神是哈尔滨城市文明的集中体现,集中体现在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环境、先进的发展理念的运用、市民的文明程度等多个方面。只有成功地培育出冰雪文化精神,哈尔滨冰雪文化才能得到高度的发展,哈尔滨这座城市的主题文化才能成为哈尔滨这座城市不可撼动的核心竞争力。(二)冰雪文化的培育有利于哈尔滨冰雪旅游品位的提升冰雪旅游作为冰雪城市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已经成为冰雪地区促进经济发展的共同意愿,但在冰雪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急功近利行为,产生了忽视冰雪文化而发展冰雪旅游的短视行为。哈尔滨冰雪旅游的健康发展和自身优势的彰显需要高品位的冰雪文化作为支撑,而冰雪文化形成和积淀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是自发的、无序的。在没有进行科学的文化规范和梳理之前,冰雪文化的这种无序状态会严重地制约其对旅游事业永续、健康发展积极作用的发挥。冰雪文化的这种无序状态在哈尔滨城市发展中的主要表现是:第一,广告泛滥,严重影响到冰雪景观的整体形象。例如,在冰雪节期间,哈尔滨主要冰雪景观周围的广告过多过乱,广告牌位置的选择和风格的确定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有些广告的风格与冰雪景观的整体形象格格不入,既有碍观瞻,又有失冰雪节的水准。第二,冰雪景观的打造不拘小节。冰雪景观的打造既包括对冰雪景观本身的打造,又包括对冰雪景观周围环境的打造。就冰雪景观本身而言,它是冰雪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冰雪物质文化的重要展现方式,注重细节、精益求精的冰雪景观有助于哈尔滨冰雪文化品位的提升;就冰雪景观周围环境而言,它是冰雪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也是给旅游者留下第一印象的地方,因此,对冰雪景观周围环境的打造应给予足够重视。第三,忽略冰雪文化。哈尔滨作为具有深厚冰雪文化底蕴的城市,在发展冰雪事业的过程中经常忽略自身冰雪文化的挖掘,对“外来品”往往情有独钟,而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乃是轻视对自身冰雪文化的培育。(三)冰雪文化的培育有利于冰雪产业结构的优化冰雪旅游是借助冰雪文化资源发展起来的,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冰雪文化从单一文化迈向多元文化,哈尔滨冰雪产业也从最初的冰灯游园会,到冰灯艺术博览会、雪雕艺术博览会、冰雪大世界三大王牌并驾齐驱,再到遍布都市的冰雪艺术和遍布郊野的众多滑雪场。目前,哈尔滨的冰雪旅游产品基本形成了冰雪艺术、冰雪文化、冰雪商贸、滑雪度假四大板块,这四大板块相应地带动了餐饮、住宿、交通、商业、房地产业、娱乐业、冰雪装备业、文化、教育、环保、卫生、金融、保险等众多行业的同步发展,在优化冰雪产业结构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经过多年的积淀和整合,冰雪产业体系逐渐形成,主要体现在:冰雪艺术设计队伍逐步扩大,滑雪教育培训业稳步发展,冰雪装备业发展迅猛,冰雪旅游运输能力提高,旅行社业规模壮大,冰雪房地产业发展迅速以及节庆会展经济快速升温[2]。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哈尔滨冰雪产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冰雪文化,更离不开冰雪文化的系统化培育。对冰雪文化进行系统化培育可以深化冰雪文化内涵、明晰冰雪文化层次,系统培育后的冰雪文化可以为冰雪产业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科学依据,进而从根本上优化冰雪产业结构。三、哈尔滨城市冰雪文化培育战略由于冰雪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多个子系统构成,因此对哈尔滨城市冰雪文化应深入挖掘、多方培育,力争打造独具魅力的哈尔滨城市冰雪文化精品。哈尔滨城市冰雪文化的培育是一个广义的概念,突出地表现在它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应主要从冰雪文化的积淀和保护、冰雪文化的挖掘与构建以及冰雪文化传播三个方面入手。(一)进一步从理念上重视哈尔滨城市冰雪文化的积淀和保护冰雪文化的积淀是开启冰雪旅游的基础。哈尔滨长期的冰雪文化积淀是哈尔滨能够成为我国最早冰雪旅游目的地的最主要原因。哈尔滨有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冰雕雪塑、最早的滑雪场,举办过最早的滑冰比赛,创办了最早的冰灯游园会,哈尔滨运动员在多项世界冰雪赛事中创造了历史纪录。同时,哈尔滨作为“音乐之城”,其独具特色的音乐艺术魅力和中西合璧的寒地建筑风格也为哈尔滨冰雪文化涂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近年来,包括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在内的国际赛事在哈尔滨举办又充分展现了哈尔滨冰雪文化的国际性,进一步丰富了哈尔滨冰雪文化的内涵。哈尔滨冰雪文化的积淀相对于国内其他寒地城市来说较为深厚,纵观其发展历程,它对城市的健康、快速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目前相关部门在哈尔滨城市冰雪文化的积淀和保护方面重视还不够,例如,到目前为止,哈尔滨还没有一个展现自身城市特色的冰雪博物馆。冰雪博物馆的建立对一个以冰雪为主要特色的城市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展示窗口,它既是该地区冰雪文化发展历史的浓缩,同时又是保护哈尔滨冰雪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又如,哈尔滨中西合璧的寒地建筑风格是哈尔滨城市冰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近年来哈尔滨市城市建设的加速,大量的商厦、写字楼、高档住宅拔地而起,许多建筑毫无风格可言,其中能够体现哈尔滨冰雪文化特色的中西合璧的寒地建筑风格更是难以寻觅,如果长此以往,城市越发展特色越淡化、文化越弱化,这正是哈尔滨冰雪文化没有得到充分保护的结果。因此,重视对哈尔滨冰雪文化的积淀与保护,就必须严把城市建筑外观设计审批关,加强城市建筑外观的整体控制,让其充分体现寒地城市的建筑特点,走上魅力之城、文化之城的发展道路。(二)进一步强化哈尔滨城市冰雪文化的挖掘与构建哈尔滨冰雪文化的挖掘和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应从冰雪文化的四个子系统入手。1.冰雪科技文化系统的构建。冰雪科技文化作为人们在冰雪环境中生活所积累的知识体系,它的构建对于提升冰雪文化的层次和增强冰雪文化的活力至关重要。冰雪科技文化系统的构建应从冰雪生态科技、冰雪器物科技和冰雪科技交流三方面入手。第一,在大力倡导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冰雪生态与科技本应在开发冰雪生态资源、保护冰雪生态环境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但从目前来看,冰雪生态科技的研发和应用严重滞后于冰雪旅游的发展,冰雪资源的过度开发、破坏性开发的现象屡见不鲜,冰雪生态科技的科学应用严重不足。因此,为冰雪生态科技发展创造一个优良的平台迫在眉睫,而且势在必行。该平台的建设应主要集中在冰雪生态科技人才培养与激励制度建设、冰雪生态科技创新与转化制度建设、冰雪生态科技法律法规建设等几个方面,为冰雪生态科技的发展创造一个健康的环境。第二,在冰雪器物科技方面。一方面应成立专门的冰雪器物研发机构,吸纳世界冰雪器物研发领域的专业人才,同时要积极与高等院校合作,在冰雪器物研发机构这个平台上建立一个高水平的冰雪器物科技梯队;另一方面建立冰雪器物科技专项基金,为冰雪器物科技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另外,定期举办 “冰雪器物科技发明大赛”,引导和鼓励各界民众积极加入到冰雪器物的创新与研发过程中,充分调动和挖掘民众智慧和力量,营造良好的“百姓参与冰雪科技、冰雪科技惠及全民”的冰雪科技文化氛围。第三,在冰雪科技交流方面,应采用政府主导、政企联合的发展模式。通过举办冰雪科技展览、冰雪科技研讨会、冰雪科技创新大奖赛等形式广泛开展冰雪科技交流。交流的范围不能仅限制在国内,应遵循“走出去、引进来”的发展思路,积极参与和承办国际范围的冰雪科技展览会、研讨会等活动,不断提升哈尔滨冰雪科技文化的层次和水平。2.冰雪物质文化系统的构建。冰雪物质文化系统的内容非常丰富,该系统的构建应着重从冰雪服饰、冰雪饮食、冰雪建筑艺术、冰雪交通等几个方面进行。第一,在冰雪服饰方面。哈尔滨的冰雪服饰文化不仅包含丰富的时尚元素,传统的少数民族服饰元素也蕴含其中,应将这两种元素进行科学整合,打造独具哈尔滨特色的服饰品牌。哈尔滨特色服饰品牌的打造应密切与世界高端服饰品牌及时装展览会相对接,同时可以与国内顶级服装定制品牌合作,走高端路线。第二,在冰雪饮食方面。哈尔滨人在适应冰雪环境的同时,也逐渐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冰雪饮食文化。在烹饪方法、原料选取、食材搭配等方面都极具地方特色。目前,食品安全正受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关注,食品原料安全和烹饪方法安全是消费者最为关注的方面。哈尔滨以中国最大的绿色无公害食品生产基地——“北大荒”作为食品原材料的主要供应地,在食品原料的供应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巨大优势。因此,哈尔滨城市冰雪饮食文化的构建应打造“哈尔滨·绿色无公害食品故乡”的整体形象,同时打造“中国第一冰冻绿色食品产业链条”,从根本上增强哈尔滨冰雪饮食文化的可识度。第三,在冰雪建筑艺术方面。冰雪建筑艺术既包括冰雪期冰雕雪塑等冰雪建筑艺术,也包括非冰雪期城市建筑艺术。冰雕雪塑等冰雪建筑艺术随着历届哈尔滨冰雪节的成功举办,已经成为展示哈尔滨冰雪文化的重要途径。但是在非冰雪期的城市建筑方面明显缺乏建筑风格的整体控制与严格的审批管理,缺乏与城市冰雪文化的结合,冰雪城市建筑风格逐渐丧失。因此,应严格把好城市建筑设计审批关,尽快建立城市建筑设计审批责任追溯制度,从根本上加强管理,从源头上注入冰雪文化,使冰雪建筑艺术真正的惠及于民,植根于百姓生活。第四,在冰雪交通方面。哈尔滨市在打造旅游名城的过城中,冰雪交通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为城市的发展和建设提供了重要条件。但是哈尔滨作为重要的寒地旅游城市,冰雪交通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利于冰雪旅游健康发展的诸多问题。目前哈尔滨市冬季交通安全管理还处在较初级的阶段,主要体现在车速限制、冰雪路面撒融雪剂、非主干道积雪清理不彻底和不及时等现象。因此,哈尔滨市应尽快建立一个自然灾害预警、信息共享、多部门协作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体系[3]。3.冰雪规范文化系统的构建。冰雪规范文化系统的构建主要从冰雪文化空间布局和冰雪文化行为模式两个方面进行。第一,对冰雪文化进行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与规划。科学合理的冰雪文化空间布局既是展示冰雪文化的重要窗口,也是冰雪文化培育的基础框架。目前,哈尔滨冰雪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要实现哈尔滨冰雪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对哈尔滨冰雪文化进行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和规划,即形成“主次两个中心、两大冰雪文化体验板块、三条冰雪生态观光带”的基本框架。主次两个中心分别是哈尔滨市区和尚志市;两大冰雪文化体验板块分别是阿城冰雪文化体验板块和宾县冰雪体验板块;三条冰雪生态观光带分别是林海雪原观光带、雪乡风光观光带、冬奥之路观光带[4]。第二,构建独具特色的冰雪文化行为模式。冰雪文化行为模式是指冰雪环境下大多数人公认的和必须遵守的行为方式。冰雪文化行为模式是冰雪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冰雪文化落地的关键环节。构建冰雪文化行为模式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构建价值理念体系,利用先进理念引导民众行为;政府部门率先垂范,引领民众行为;以行为规范化为重点,培养良好的民众习惯;以制度强化为保障来创造冰雪文化行为模式构建所需的环境;设计并推行标准化行为模式;树立不同领域和阶层的优秀模范典型,以榜样的力量引导民众行为。4.冰雪精神文化系统的构建。冰雪精神文化包含的内容极其丰富,它涵盖了冰雪环境下生活的人们文学、审美、信仰、娱乐、运动等多方面内容,在冰雪精神文化系统的构建过程中应主要从冰雪文学、冰雪运动两个方面入手进行重点打造。第一,在冰雪文学方面,应夯实民众基础,使冰雪文学作品真正走入民众生活。哈尔滨市文联在2009年伊始确定的繁荣哈尔滨文学事业、扩大哈尔滨文化影响力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实施“挖掘地域资源、弘扬本土文化构筑哈尔滨文学精品工程”。该项“工程”的实施为哈尔滨冰雪文学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为了使该项“工程”能取得更大的社会效益和文学收获,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是本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应进一步扩大哈尔滨优秀作家队伍,注重从普通民众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进一步夯实冰雪文学的群众基础。二是通过建立积极有效的机制,努力扩大优秀的文学作品对民众生活的影响,用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丰富民众生活,使优秀的冰雪文学作品走入普通民众生活,成为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根本上激发其热爱冰雪文学、创作冰雪文学的热情。第二,在冰雪运动方面,应积极推动冰雪运动的理念提升与规模升级。一方面,确立“四季冰雪运动理念”。冰雪运动的开展应打破只有在冬季进行的传统观念,可以通过建设室内滑雪场馆、室内花样滑冰与速滑场馆、室内冰壶场馆提供“四季冰雪运动”所需的硬件条件,在为游客和市民提供旅游和运动休闲设施和场所的同时,营造“地道的冰雪城市”所需的冰雪环境与氛围,让游客和市民时刻都能感受到这个“地道的冰雪城市”所特有的纯正冰雪味道与冰雪文化。另一方面,确立“全民冰雪运动理念”。这一理念的确立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在大、中、小学的课程设置方面应丰富冰雪运动方面的内容,教育管理部门应在课程设置和考核方面予以充分重视和支持。可以考虑实行将具有冰雪运动项目专长的学生在升学过程中给予适当加分的政策。在这种政策的正确引导下,不仅可以进一步扩大冰雪运动的群众基础,也可以为国家发掘并输送优秀的冰雪运动人才,加大冰雪运动人才储备量,同时在中国学生体质提升方面也会大有裨益。其次,在冰雪运动器材的选择和冰雪运动场馆的设计方面应体现“人文关怀”,对于不同年龄段和不同运动水平的参与者应突出针对性和个性化,进而体现哈尔滨与众不同的冰雪精神文化。(三)进一步加强哈尔滨城市冰雪文化的传播与推介对哈尔滨城市冰雪文化进行科学并富有创意的传播与推介,对于彰显哈尔滨旅游名城的整体形象,突出哈尔滨冰雪旅游的独特魅力以及对哈尔滨冰雪文化构成要素的科学挖掘和整合方面都具有积极作用,是哈尔滨冰雪文化培育的关键环节。加强哈尔滨冰雪文化的传播与推介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走市场化运作,大力拓宽宣传资金来源渠道。目前冰雪文化的推介资金来源渠道仍显单一,政府投入比重仍然相对较高,企业和社会投入比重相对偏低。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市场化运作的力度。同时,要考虑建立冰雪文化推介专项基金,为推介活动的持续进行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第二,加强针对性和重现性。哈尔滨冰雪文化的传播要有针对性,要充分重视市场细分,在深入研究目标市场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传播推介,做到有的放矢,提高传播效率。同时更要重视宣传的重现性,一次性的宣传促销多数是昙花一现,往往达不到最佳效果。因此,哈尔滨冰雪文化的传播要加强重现性,强化受众的印象积累。第三,坚持高层次、高品位、大手笔宣传推介,叫响哈尔滨冰雪文化特色品牌。应以构建省内媒体为基础、国内权威媒体为重点、入境地区主流媒体为辅助、社交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结合的立体化宣传框架,建立广告宣传、动态新闻、重大事件和深度报道全面推进的宣传机制。第四,针对国内外重点客源市场开展高水平的行业促销。例如,可以通过参加国内外旅游展会、开展旅游互访、举办大型旅游产品及招商项目推介会等形式进行行业促销。第五,坚持全方位整合资源,打造哈尔滨冰雪文化特色旅游产品。生态旅游资源与文化旅游资源要充分整合,设计推出系列旅游产品和线路,完善旅游产品结构,积极引导旅游市场消费。第六,遵循“精品化”原则,推出独具哈尔滨冰雪文化特色旅游宣传品。近年来,高科技冰雪画、滑雪旅游纪念邮册、旅游挂历、旅游台历、旅游风光光盘、旅游风光招贴画等旅游宣传品品种丰富、特色鲜明,对哈尔滨冰雪文化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旅游宣传品的设计和打造也要注意主次分清、遴选精品。四、结语冰雪文化是冰雪旅游业的精神内核,是开展冰雪旅游活动所依靠的基本要素与无形资源。未来冰雪旅游市场的竞争实际上是冰雪文化产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综合软实力的竞争,只有在明确冰雪文化内涵的前提下,对冰雪文化的内涵进行系统梳理,并以此为基础在冰雪科技文化、冰雪物质文化、冰雪规范文化和冰雪精神文化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冰雪文化的培育力度,才能从根本上增强哈尔滨冰雪旅游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哈尔滨冰雪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在新一轮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参 考 文 献][1] 陶永纯.谈哈尔滨雪地足球蕴含的冰雪文化[J].冰雪运动,2003,(1):105.[2] 杨杰. 以冰雪文化为支撑 建设世界冰雪旅游名城[N].中国旅游报,2008-1-2 (12).[3] 蒋贤才. 寒冷地区道路交通安全特征及其管理措施分析[J].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7,(4):88.[4] 郑永梅. 关于哈尔滨冰雪文化空间结构体系的研究[J].价值工程, 2011,(9):230.

文章来源:《哈尔滨学院学报》 网址: http://www.hebxyxb.cn/qikandaodu/2020/1225/535.html



上一篇:哈尔滨欧陆风情文化研究
下一篇:近现代地方音乐史的挖掘与开拓 ——《哈尔滨

哈尔滨学院学报投稿 | 哈尔滨学院学报编辑部| 哈尔滨学院学报版面费 | 哈尔滨学院学报论文发表 | 哈尔滨学院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哈尔滨学院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