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陈华比农民更像农民的厅级村官

来源:哈尔滨学院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29 12:0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一身迷彩服,晒得黝黑的皮肤,这就是十几年来老百姓最熟悉的陈华——“比农民更像农民”。 “政府老陈”“陈科长”“陈处长”“陈主席”“陈书记”“老陈头”……村民对黑龙江

一身迷彩服,晒得黝黑的皮肤,这就是十几年来老百姓最熟悉的陈华——“比农民更像农民”。

“政府老陈”“陈科长”“陈处长”“陈主席”“陈书记”“老陈头”……村民对黑龙江省机关事务管理局派下来的这名扶贫干部的称谓五花八门,陈华不在乎自己被叫什么,在意的是自己为农民做了什么。

如何把各顾各的村民人心聚拢起来?如何把党员开会都开不起来的“脏乱差村”反面典型村带好……

15 年间,陈华把一个个后进村带成先进村、小康村,他有什么“大招”,什么秘籍?

其实他也有过“挫败”,难过得躲在玉米地里抹眼泪,一个劲地反思“为啥老百姓理解不了?为啥一片好心干不成事”?

一个真实的“厅级村官”到底是啥样?记者带您到黑土地去看看。

“靠山村有了新靠山”

靠山村地处小兴安岭西南麓,村民主要靠种田为生,是典型的农业村,曾被评定为省级贫困村。2015 年9 月,已连续驻过7 个村的陈华转战到靠山村任第一书记,这是他退休前的最后一站。

那时,靠山村是个典型的“脏乱差村”,村部简陋,党组织软弱涣散,村集体欠债60 多万元,党员开会都开不起来,村民对脱贫不抱什么希望。

为了摸透村情民意,陈华白天走村入户,晚上把村干部、老党员和村民代表召集起来聊天,给靠山村“号脉”。

“村容村貌是村子的脸面,直接影响着老百姓的精神气儿。”陈华决定从老百姓的日常起居干起。他多方争取资金,带领村民修道路、架路灯、建广场、改厕所,带着老百姓养成生活好习惯,很快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以前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夏天不穿雨靴不敢出门,现在村里是水泥路,出门想穿啥鞋就穿啥鞋,就连开车都省油了。”谈起村里的变化,村民唐贵忠笑得合不拢嘴。

泥草房改造是脱贫攻坚的一项硬指标。为了解决贫困户、无房户、危房户的住房问题,陈华邀请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团队规划设计,建起一座保暖节能、适合集中居住的“幸福大院”。

盛夏时节,35 间房的“幸福大院”宛如一个四合院,鲜花掩映着白墙,中间空地种着绿油油的瓜果蔬菜,花坛的一块石头上刻着“幸福园”三字,景象既清新又温馨。

70 多岁的贫困户李国琴夫妇是“幸福大院”的首批住户,已经搬来五年了。“以前住泥草房,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都得用盆接。”没想到,通过宅基地置换,老两口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子。

如今,老两口在房前种菜,房后养鸡鸭,把家里的12 亩土地流转出去,每年有五六千元收入,再加上村集体光伏发电、农机分红等,他们过上了安稳的晚年生活。

在陈华看来,只有让村集体强起来,把产业立起来,才能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现象发生,有效降低贫困发生率。然而,村里没有像样的产业,在家门口打工挣钱对村民来说是份奢望。

为了给村里“立业”,陈华组织党员带头发展花卉种植项目,并积极联系销路。几年来,靠山村的花卉产业已经在周边地区小有名气。

今年正月初五,已退休的陈华从哈尔滨赶回村,一边忙着疫情防控,一边领着二三十名贫困户在温室大棚里培育花苗。村部到花卉基地有十多公里,天冷路滑,陈华就开车拉着村民们去基地。有时候人多,一车拉不下,他就再回来接一趟。等晚上干完活儿,再把他们一一送回家,村民一人一天能有七八十元收入。

从6 月初开始,70 多万株串红、海棠等花卉陆续进城了,装点着哈尔滨市不少公园、街道和居民小区。贫困户曹金英靠种花挣了4000 多元,心里也乐得像花儿一样。和她一样,村里80 多个贫困户和边缘户通过花卉产业鼓了腰包。

陈华(中)在黑龙江省绥棱县靠山村走访贫困户(齐泓鑫 摄)

除了花卉种植,陈华还带着村民养大鹅、种黏玉米、培育黑毛猪。利用国家扶贫资金,村里购置钩机、大马力拖拉机等农机具,组建机耕队;召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组建村劳务施工队,既供本村使用,又到外面“打工”,村集体一年能有20 万元收入。

产业活了,百姓富了,靠山村35 户贫困户79 人全部脱贫,村民人均收入从2014 年的7000 元增长到2019 年的 元,村集体已有40 多万元盈余。

靠山村找到了新方向,百姓觉得有了“新靠山”。村民曲彬说:“陈书记像火车头一样带着我们走上了‘快车道’,我们只有往前奔,哪还能退回去?”

文章来源:《哈尔滨学院学报》 网址: http://www.hebxyxb.cn/qikandaodu/2021/0329/608.html



上一篇:哈尔滨的人间烟火气
下一篇:白银纳一场关于天堂的纪实

哈尔滨学院学报投稿 | 哈尔滨学院学报编辑部| 哈尔滨学院学报版面费 | 哈尔滨学院学报论文发表 | 哈尔滨学院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哈尔滨学院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